
圖說:武陵之春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攝
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呈喀斯特地貌,溶洞眾多,最高海拔1980米,年均氣溫9.9攝氏度,7、8月平均氣溫19.7攝氏度;年平均日照數1050小時。景區核心面積16.33平方千米,景區森林覆蓋率95.2%,動植物種類2000余種,是一座天然綠色寶庫。綠色森林隨著山峰起伏變化,廣布柳杉林、杉木林、華山松林、尾松林、巴山松林、甜儲,主要動物有黑鹿、赤鹿、紅腹錦雞、雄雞、大靈貓等。
武陵山區一年四季云霧繚繞,白如玉,軟如綿,光如銀,闊如海,上下翻騰,氣勢磅礴,清晨可觀霧海,傍晚可看霧靄。位于西山中上部的西山石林,石芽、石筍、石峰集中分布,高不過數米,排列如林,形似駱駝、獅子、指天寶劍,千姿百態。石林巖頂上長有常青藤,生機盎然。原名大山堡的攬月峰為公園最高峰,海拔近2000米,也是涪陵區海拔最高點。站在頂峰,浮云掠過,有“一覽眾山小”之感。洞口敞開在西山上部的盤絲洞,形成于1.8億年以前,洞深十數米,東西長數百米,最寬處可容納200-300人,洞內石灰巖水滴經萬年凝聚、連接成為鐘乳石,有石筍、石柱、石幔、石花、石龜等看點。建于2000年的太極通天路,起步點海拔1600米,頂峰海拔2000米,有梯步2700步,梯步全程處于森林之中,景色優美壯觀。山神廟古棧道是來往武陵山、龍塘鄉、山窩鄉的必經之道,地形險要兩邊懸崖峭壁,有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入”之勢,寺廟立于兩道石崖之間,用石塊鋪墊的古棧道自寺廟底下通過,坡陡、險窄,可以體驗“蜀道難,難于上青天”之雄奇。
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